第389章:对抗赛!摧枯拉朽的胜利!(三章合一)

清晨,薄雾如同轻纱般笼罩着西点战术训练基地的复杂地域。

红军指挥中心,拉尔森头戴耳机,面前是巨大的电子沙盘,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己方部队的推进路线和预设的侦察节点。

“各单位注意,按计划a执行!装甲前锋沿一号、三号谷地快速突进,占领l1、l3高地,建立观察所!”

“无人机分队升空,对a区、b区进行地毯式侦察!”

“步兵分队搭乘步战车,沿侧翼伴随掩护,警惕小股敌人渗透!”

命令下达,红军的钢铁洪流开始启动。

坦克和步战车的引擎轰鸣声打破了山谷的宁静,扬起阵阵尘土。

无人机如同蜂群般升空,将实时画面传回指挥中心。

拉尔森看着沙盘上代表己方的蓝色箭头稳步推进,嘴角露出胜券在握的笑容。“苏寒,我看你能躲到哪里去!”

然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预想中蓝军的抵抗并未出现。

前方侦察单位回报:“l1高地安全,未发现敌情。”

“l3高地安全,未发现敌情。”

一切顺利得有些诡异。

“扩大侦察范围!向纵深搜索!”拉尔森下令。

就在这时,异变陡生!

“报告!红军后勤补给点遭遇袭击!守卫小队全员‘阵亡’!部分模拟补给被毁!”通讯频道里传来急促的呼叫。

“什么?!”拉尔森猛地站起,看向沙盘。

后勤补给点位于他们后方相对安全的位置,怎么可能被袭击?蓝军是怎么绕过去的?

几乎同时,另一个坏消息传来:

“报告!红军前线指挥所外围预警哨兵遭到无声‘狙杀’,敌人踪迹不明!”

“报告!无人机控制车附近发现可疑红外信号,疑似敌渗透小组!”

“报告!三号谷地步战车车队触发模拟ied(简易爆炸装置),首车‘瘫痪’,阻塞道路!”

坏消息接踵而至,仿佛四面八方都是敌人,却又找不到明确的主力。蓝军就像幽灵一样,神出鬼没,专挑红军脆弱的后勤、指挥节点和落单单位下手。

拉尔森又惊又怒,试图调动部队围剿,但蓝军一击即走,绝不恋战。等他派出的增援赶到时,往往只剩下“阵亡”的红军士兵和模拟爆炸后的痕迹。

“收缩防线!加强警戒!无人机重点扫描这些区域!”拉尔森被迫改变策略,放缓了推进速度,试图稳住阵脚。

**观察室内,西点高层和众多观摩教官齐聚。**

巨大的屏幕上分格显示着战场实时动态、双方战损比和关键节点画面。

起初,看到红军势如破竹的推进,不少教官点头认可:“标准的合成营推进,节奏控制得不错。”

“兵力装备绝对优势,蓝军很难正面抗衡。”

但当蓝军的袭击如雨点般从意想不到的方向落下时,观察室内的气氛变了。

“漂亮!这手敌后破袭,时机、路线选择都恰到好处!完全利用了红军推进时后方空虚的弱点!”一位研究非对称作战的教官忍不住赞叹。

“看这里!他们利用了一条地图上没有明确标注的季节性溪流河道进行渗透!苏寒对地形的熟悉程度令人吃惊!”

“还有这些ied和陷阱的设置,不仅造成了直接战损,更重要的是严重迟滞了红军的机动,打击了其士气。”

约翰逊少校紧盯着屏幕,看着代表红军的单位不断出现“损失”或“瘫痪”,而蓝军的标志却如同鬼魅般闪烁不定,他沉声道:“他完全贯彻了课堂上的理论。不争一城一地,专攻七寸。红军的节奏已经乱了。”

战场上,苏寒的指挥如臂使指。

他并没有固定的指挥所,而是带着一个精干的通讯小组在密林中不断转移。

他通过加密的单兵通讯系统,向各个分散的小组下达指令,指令简洁明确:

“猎隼1组,骚扰红军右翼侦察队,制造主力假象,完毕后向c7区转移。”

“暗影2组,按预定路线,潜入敌炮兵阵地附近,等待指令。”

“游骑3组,在f4岔路口设置障碍,延缓敌装甲部队回援速度。”

他实时分析着各方传回的信息,预判着拉尔森的每一步反应。

他充分利用了地形带来的隐蔽性和红军重型装备的局限性,将战场分割成无数个小块.

让拉尔森空有强大的兵力却无处发力,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反而被无数细小的针刺得遍体鳞伤。

拉尔森的推进计划彻底破产,部队被零星却持续的袭击搞得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演练进入第二天。

拉尔森吸取了教训,不再盲目突进,转而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构筑临时防线,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拉网式清剿。

他相信,只要压缩蓝军的活动空间,总能找到并消灭他们。

“把所有可疑区域给我犁一遍!炮兵,对a区、b区、d区进行覆盖式打击!”

拉尔森红着眼睛下令。

他就不信,在绝对的火力覆盖下,蓝军还能躲藏。

炮火轰鸣,硝烟弥漫。

然而,炮击过后,侦察单位汇报:“未发现大规模敌群活动痕迹。”

蓝军仿佛提前预知了炮击区域,早已转移。

而红军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他们的通讯开始受到不明干扰,时断时续;

派出的巡逻小队频频触发诡雷和陷阱,非战斗减员持续增加;

更让他们崩溃的是,蓝军似乎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

夜间,红军阵地周围总是响起零星的枪声和爆炸声,让他们无法安宁,精神高度紧张。

苏寒指挥的蓝军,就像附骨之疽,紧紧缠绕着红军。

他们不追求歼灭,而是追求最大程度的疲惫、消耗和扰乱。

一次,拉尔森根据无人机捕捉到的热源信号,锁定了一股“蓝军主力”,立即调动一个加强排包围上去。

结果却发现,那只是几台蓝军设置的、模拟人体热源的简易装置,旁边还留下了嘲讽的字条:“你们来晚了。”

真正的蓝军主力,此刻正在袭击他们兵力相对空虚的侧翼指挥节点。

“混蛋!”拉尔森在指挥车里气得砸了一下控制台。

他感觉自己被玩弄于股掌之间,空有力量却无处发泄。

苏寒的战术灵活得令人发指,虚实结合,真假难辨。

午后,红军一支由两辆步战车和一个步兵班组成的巡逻队,在峡谷地带再次发现了清晰的蓝军活动痕迹,并且通过无人机确认了一支约七八人的蓝军小队正在向山林深处“逃窜”。

“发现老鼠洞了!请求追击!”巡逻队队长兴奋地报告。

拉尔森精神一振,终于抓到尾巴了!“批准追击!咬住他们!附近单位向该区域靠拢,务必把这股敌人吃掉!”

他仿佛看到了扭转战局的希望。

红军巡逻队立刻开足马力,沿着峡谷追击。

步战车上的机枪手警惕地扫视着两侧的山坡,步兵们则下车呈战斗队形快速跟进。

那支蓝军小队似乎十分惊慌,利用树木和岩石掩护,头也不回地向后“逃逸”,速度极快。

“他们跑不了!加快速度!”红军队长催促着。

追了将近二十分钟,深入山林,蓝军小队的身影在密林中若隐若离,红军士兵们气喘吁吁,步战车也在复杂地形中速度受限。

就在红军队长准备呼叫前方单位进行堵截时,那支蓝军小队却仿佛融入了森林一般,突然失去了踪迹。

“怎么回事?人呢?”红军队长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分散搜索。

士兵们刚刚经历了一段急行军,此刻停下来,都不由得拄着枪大口喘息,警惕地观察着周围过于安静的环境,心中涌起不安。

然而,就在红军队伍停下脚步,队形略显松散,士兵疲惫初显的这一刻——

“打!”

一声短促而清晰的指令通过加密频道,在原本“逃窜”的蓝军小队,以及早已悄然迂回至红军侧翼、潜藏在灌木丛中的另一个蓝军小组耳边响起。

刹那间,枪声从红军队伍的侧后方和侧翼猛然响起!

密集的激光模拟射击如同死神的镰刀,精准地覆盖了正在休息的红军士兵。

红军士兵根本来不及做出有效反应,身上的激光接收器就纷纷冒起了代表“阵亡”的浓烟。

步战车试图调转枪口,但埋伏在侧翼的蓝军反装甲手早已瞄准多时,模拟火箭弹呼啸而出,准确命中了步战车的侧面装甲。

“敌袭!我们中埋伏了!”

红军队长只来得及在通讯器里喊出一句,就被一发精准的“狙击”判定“爆头”。

战斗在短短一两分钟内就结束了。

这支红军巡逻队,连同两辆步战车,在完全停顿、最为松懈的时刻,被看似“逃亡”的蓝军杀了个回马枪,全军覆没。

观察室内,一位来自军事历史系的老教授猛地瞪大了眼睛,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

“这…这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经典的游击战术精髓!他不仅用了,还用得如此出神入化!精准地抓住了敌人追击后停顿、精神与体力松懈的那一瞬间!完美!太完美了!”

其他教官们也纷纷动容。

他们或许在书本上学过这些原则,但如此直观、如此精准地在现代模拟战场上看到其应用并取得辉煌战果,还是第一次。

苏寒的战术如同教科书般经典,又一次给西点的教官和学员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拉尔森试图清剿的策略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在不断损兵折将。

红军的劣势越来越明显。

由于后勤屡遭袭击,前线部队的油料、弹药开始紧张;因为持续的精神压力和零星伤亡,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指挥体系因为通讯干扰和节点被袭,效率大打折扣。

反观蓝军,在苏寒的指挥下,虽然兵力处于绝对劣势,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和灵活的机动性。

他们就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不断消耗着红军的战争潜力。

拉尔森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不等找到蓝军主力,他的部队就要被拖垮了。

他决定孤注一掷,集中所有剩余的装甲力量和预备队,向他认为的蓝军可能藏匿的核心区域发动总攻。

“所有单位,向我靠拢!目标,h9区域!不惜一切代价,碾碎他们!”拉尔森在通讯频道里嘶吼。

拉尔森将剩余的所有力量——两个残缺的坦克排、四辆步战车以及能够集结的所有步兵,拧成一股绳,形成一支钢铁拳头,直扑地图上标注为h9的山谷区域。

这是他根据多方情报和直觉判断出的、蓝军最后可能盘踞的“巢穴”。

“所有单位!不计代价!火力全开!把h9给我犁平!”拉尔森在指挥车里,眼睛布满血丝,声音因激动和疲惫而嘶哑。

他放弃了复杂的战术,只剩下最原始的碾压欲望。

红军的炮火和陆航模拟攻击,对着h9区域进行了开战以来最猛烈的覆盖。

观察室内,气氛凝重。

所有人都明白,这是红军的最后一搏。

“拉尔森选择了最直接,也可能是最有效的方式。”一位教官评论道,“在无法捕捉幽灵的情况下,摧毁幽灵可能藏身的所有阴影。”

“但h9区域地形复杂,山谷交错,植被茂密,蓝军如果真在那里,也不会坐以待毙。”

约翰逊少校紧盯着屏幕,“苏寒……他会如何应对这种纯粹的、以力破巧的攻击?”

屏幕上,红军的钢铁洪流携带着碾压一切的气势,涌入了h9山谷的入口。

蓝军临时指挥点,位于h9区域侧翼一处极难被侦察到的岩缝之下。

苏寒听着通讯器里各小组汇报的红军动向,脸上没有任何波澜。

拉尔森的决策,完全在他的预料之中,甚至是他通过一系列佯动和信息诱导,促使拉尔森做出了这个“正确”的判断。

“猎隼小组,按计划a1,迟滞敌先锋,诱其深入。”

“暗影小组,准备切断其退路。”

“游骑小组,盯住侧翼步战车,听我指令。”

“所有伏击单位,保持静默,等待信号。”

他的指令清晰而冷静,仿佛在布置一场早已排练娴熟的舞台剧。

h9山谷,不是他的巢穴,而是他精心为拉尔森准备的……坟墓。

红军先锋坦克部队小心翼翼地进入山谷,机枪手紧张地扫视着两侧陡峭的山坡。

预想中的激烈抵抗并未出现,只有零星的、来自“猎隼小组”的冷枪,打在坦克厚重的正面装甲上不痛不痒,反而像是在确认他们的到来,并“引导”他们继续深入。

“敌人火力微弱!他们在撤退!加速前进!别让他们跑了!”先锋指挥官兴奋地报告。

拉尔森心中闪过一丝疑虑,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命令后续部队快速跟进,务必咬住这“最后”的蓝军主力。

整个红军攻击集群,如同被无形丝线牵引的巨兽,一步步深入h9山谷的腹地。

山谷内部空间相对开阔,但出口狭窄,两侧是密林和崎岖的岩壁。

就在红军大部分单位进入山谷,队形因地形而略微拉长,最前方的坦克即将抵达山谷另一端出口时——

“轰!轰!轰!”

一连串巨大的模拟爆炸声,从山谷入口处和侧后方传来!

早已埋设的大量模拟炸药被同时引爆,巨大的滚石和预设的障碍物瞬间倾泻而下,不仅将红军的退路彻底堵死,更将他们的队伍从中截断!

“报告!退路被断!”

“报告!我部与后队失去联系!”

“我们中计了!”

恐慌如同瘟疫般在红军通讯频道中蔓延。

拉尔森脸色剧变,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不是猎人,而是闯入了陷阱的猎物!

“突围!向前突围!冲出山谷!”他声嘶力竭地吼道。

然而,为时已晚。

苏寒等待的,就是这个阵型已乱、进退维谷的完美时机。

他站在岩缝边缘,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下方混乱的红军队伍,对着麦克风,只下达了一个简短的指令:

“总攻。收割。”

刹那间,原本死寂的山谷两侧,仿佛瞬间复活!

密林中、岩石后、甚至伪装成地衣的散兵坑里,冒出了无数蓝军士兵的身影。

他们如同从地狱归来的幽灵,沉默而高效地倾泻着激光模拟火力。

这些伏击点,是苏寒耗费大量时间亲自选定和构筑的,完美避开了红军之前的地毯式侦察和火力覆盖。

每一个火力点都形成了交叉射击,覆盖了红军装甲车辆的观察盲区和薄弱侧后装甲,以及步兵的藏身之地。

红军坦克试图转动炮塔,却发现射界被陡峭的山壁和茂密的树木严重限制。

步战车想要寻找掩体,却被精准的“反装甲火力”点名“摧毁”。

步兵们更是无处可躲,在来自四面八方的精准射击下,成片地“倒下”。

这不再是游击骚扰,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教科书般的伏击歼灭战!

蓝军将非对称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前期所有看似零散的袭击、骚扰、诱敌,都是为了此刻将强大的敌人引入预设的绝地,然后集中优势火力,予以毁灭性打击。

“漂亮!完美的口袋阵!时机把握得妙到毫巅!”

观察室内,那位军事历史系老教授再次激动得拍案而起,“诱敌深入,断其退路,分割包围,聚而歼之!这是老祖宗的智慧!被他用现代装备和战术演绎得淋漓尽致!”

约翰逊少校看着屏幕上红军单位如同被收割的麦子般快速“消失”,代表蓝军的信号则如同燎原之火般遍布山谷四周,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喃喃道:

“我们输了……不是输在装备和兵力,是输在了战术思想和指挥艺术上。他让我们亲眼见证了,智慧如何战胜蛮力。”

战场上,红军的抵抗迅速瓦解。

通讯彻底瘫痪,指挥体系崩溃,士兵们陷入绝望。

拉尔森所在的指挥车,也被蓝军特种小组“重点关照”,在尝试突围时被模拟火箭弹“击毁”。

拉尔森看着屏幕上己方部队几乎全军覆没的惨状,无力地瘫坐在椅子上,脸上失去了所有血色。

他输了,输得一败涂地,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对方以极小的代价彻底歼灭。

演练结束的哨声,凄厉地响彻山谷。

战损统计很快呈现在观察室的大屏幕上:

红军(拉尔森部):

参战兵力:120人(加强机械化步兵连)

幸存/未被判定阵亡:0人

装备损失:坦克、步战车、指挥车、后勤车辆等,模拟损毁率98%

战损比:120 : 7

蓝军(苏寒部):

参战兵力:40人(加强轻步兵排)

幸存/未被判定阵亡:33人

装备损失:轻微(主要为单兵装备消耗)

战损比:7 : 120

那悬殊的战损比,像一记无声的惊雷,震撼了在场每一位西点教官和观摩人员。

整个观察室鸦雀无声,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和仪器运行的微弱嗡鸣。

演练结束后的讲评会,气氛异常复杂。

拉尔森、威廉姆斯、金成珉、松本健一郎等人,如同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地坐在台下。

他们甚至不敢抬头与站在讲台上的苏寒对视。

苏寒依旧穿着那身笔挺的华夏军装,神情平静,仿佛刚刚指挥了一场微不足道的日常训练。

他没有炫耀胜利,也没有指责对手,而是以纯粹学术探讨的态度,结合实战录像,复盘了整个演练过程。

他从红军初始的推进策略开始分析,指出其过于依赖技术侦察和线性思维的弊端;

到中期如何通过多点袭扰和后勤破袭,打乱其节奏,消耗其潜力;

最后重点讲解了h9山谷伏击战的构思、准备和执行细节,如何利用地形、心理和精确的时机把握,将战术优势转化为彻底的胜利。

他的分析客观、冷静,逻辑严密,每一处决策都有其背后的战术考量。

听得台下的西点学员们如痴如醉,又汗颜无比。

他们这才意识到,自己与这位年轻华夏教官在战术素养和思维层次上的巨大差距。

“……所以,现代战争,装备和技术固然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永远是使用它们的人,以及指挥他们的大脑。”

苏寒以一句总结结束了复盘,他向台下微微颔首,“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短暂的寂静后,教室里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掌声,超越了国籍和立场,是对于卓越军事才能和深厚理论功底最纯粹的敬意。

约翰逊少校走上前,神色复杂地看着苏寒,最终郑重地伸出手:“苏寒少校,我必须承认,这是一场……令人印象极其深刻的战术教学。你让我们看到了战术思维的另一种可能性和高度。西点……受益匪浅。”

“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