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初登讲台,暗流涌动(三章合一)

苏寒提交的首次讲座主题是:《论现代战场环境下轻步兵分队的非对称战术应用与心理博弈》。

这个题目看似基础,却直指现代战争的核心难题之一——

当技术装备不占优势时,如何通过战术与智慧弥补差距,甚至实现以弱胜强。

这正是鹰酱及其盟友近年来在某些地区冲突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也是他们极力想要破解和防范的战术。

主题一经公布,便在战术指挥系学员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非对称战术?心理博弈?他是在暗示什么吗?”

“轻步兵分队……这课题有点老套了吧?现在都在讲合成营、多域战。”

“别忘了他是谁!他在推演和实战中怎么用特战分队和电子战把我们搅得天翻地覆的?这绝对是他最擅长的领域!”

“拉尔森他们好像准备去‘听课’,估计不会太平静。”

拉尔森、威廉姆斯等人看到这个主题,更是冷笑连连。

“果然,还是他们那套游击战的思维。”

拉尔森不屑道,“正好,让我们看看这位‘游击战大师’能讲出什么新花样。”

他早已暗中联络了一些对苏寒不服气、或者单纯对华夏军事理论好奇的学员,准备在提问环节给苏寒一个“下马威”。

讲座当天下午,能容纳近百人的战术研讨室内座无虚席。

前排坐着系里的几位教官,包括面色平静的约翰逊少校。

后面则是清一色的四年级学员,拉尔森等人赫然在列,坐在中间靠后的位置,眼神中带着审视与挑衅。

当苏寒准时踏入教室时,原本有些嘈杂的室内瞬间安静下来。

他依旧穿着那身笔挺的华夏军装,步伐沉稳,神情平静,径直走上讲台。

没有过多的寒暄,他打开精心准备的ppt,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清晰地开口:

“诸位下午好。今天,我们探讨的课题是:《论现代战场环境下轻步兵分队的非对称战术应用与心理博弈》。”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明确一个前提:无论战争形态如何演变,技术装备如何升级,最终控制和决定战场节点的,依然是人。”

“轻步兵,作为最古老也最基础的作战单元,其灵活性与适应性,在复杂多变的现代战场,尤其是在特定环境下,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开宗明义,直接点出了与西方某些过度依赖技术装备论调的不同观点,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战案例,其中不乏近些年国际上发生的局部冲突。

他深入剖析了弱势一方如何利用地形、天气、城市环境、信息舆论,甚至是对手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官僚程序,来迟滞、消耗、误导乃至击败强大的对手。

他引用的数据详实,逻辑清晰,不仅分析了成功案例,也客观指出了这些战术的局限性以及反制措施。

他的讲解并非一味鼓吹“弱者必胜”,而是冷静地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博弈逻辑。

“非对称,核心在于‘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在于力量的正面碰撞,而在于攻击节奏、空间和维度选择的主动权争夺。”

“心理博弈的关键,在于预判对方的预判,利用其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固有的思维定式,引导其做出有利于我方的错误决策。”

他结合上次论坛的推演实例,点明了联军指挥团是如何在心理和节奏上被一步步牵制、瓦解,听得台下的拉尔森等人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却又无法反驳,因为苏寒的分析鞭辟入里,完全基于事实。

课堂气氛逐渐变得专注而热烈。

许多原本带着看热闹心态的学员,也不自觉地被苏寒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独特的东方军事智慧所吸引。

他们发现,这位年轻的华夏教官,并非浪得虚名,其对战术的理解和阐述,远超许多照本宣科的教官。

讲座进入后半段的自由提问环节。

拉尔森向旁边一名关系亲近的学员使了个眼色。

那名学员立刻举手,得到苏寒示意后站起身,语气带着质疑:

“苏寒教官,您刚才提到的战术,听起来很巧妙。但不可否认,这些大多依赖于特定的环境,比如复杂地形或城镇。”

“在现代侦察技术和精确打击手段面前,轻步兵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极度压缩。”

“您是否过分夸大了这些‘小技巧’的作用,而忽略了现代战争中技术装备带来的压倒性优势?”

这个问题相当尖锐,直接挑战苏寒理论的基础。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苏寒身上,想看他如何应对。

苏寒面色不变,平静地回应:

“很好的问题。首先,我并未忽略技术的重要性。恰恰相反,正是认识到技术上的差距,才更需要通过战术和智慧来弥补和平衡。”

“其次,你所说的‘压倒性优势’,往往建立在理想化的战场环境下。现实是,战场永远是复杂、多变且充满不确定性的。”

“侦察技术有其盲区,精确打击依赖情报和信息链路的完整。而非对称战术的核心之一,就是主动制造和利用这些‘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

他操作ppt,调出一张图表:

“这是根据近二十年局部冲突数据统计的,拥有技术优势一方,其侦察-打击链条在不同环境下的平均有效率和被干扰/欺骗率。”

“可以看到,在山地、丛林、城镇等复杂环境,以及面对具备一定电子对抗能力的对手时,这个链条的效率和可靠性会显著下降。”

数据直观,具有说服力。

苏寒继续道:“技术装备是重要的力量倍增器,但并非万能。决定其效能发挥的,依然是使用它的人,以及其所处的战术环境。”

“轻步兵的非对称战术,正是在这样的夹缝中寻找生机,甚至逆转战局的艺术。它不是否定技术,而是如何在技术不对称的背景下,更聪明地战斗。”

他的回答有理有据,既承认了技术的重要性,又坚定地捍卫了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那名提问的学员张了张嘴,一时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只得说了声“谢谢”后坐下。

拉尔森脸色不太好看,他没想到苏寒准备得如此充分。

他咬了咬牙,决定亲自上场。

拉尔森举起了手。

苏寒目光扫过他,微微点头:“拉尔森学员,请讲。”

拉尔森站起身,挺直胸膛,语气带着一丝刻意营造的“请教”姿态,但问题却更加刁钻和具有攻击性:

“苏寒教官,感谢您的精彩讲解。我有一个疑问,您所阐述的战术思想,听起来似乎更侧重于防御、袭扰和消耗,缺乏 决定性的进攻力量。”

“这是否反映了贵国军队某种……缺乏正面决战能力的战略思维?或者,这只是一种弱者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

这个问题极其敏感,几乎带着意识形态的攻击性,暗指华夏军队怯于正面作战。

现场气氛瞬间凝固,连约翰逊少校都微微皱起了眉头,觉得拉尔森有些过火了。

所有学员都屏住呼吸,看向苏寒。

苏寒的眼神骤然锐利了一分,但语气依旧平稳,甚至带上了一丝淡淡的嘲讽:

“拉尔森学员,首先,感谢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他一句话,让拉尔森脸色一僵。

“你的问题,恰恰印证了我刚才讲到的‘思维定式’——即认为只有堂堂正正的主力决战,才是决定性的,才是‘强者’的象征。”

苏寒不疾不徐地说道,“然而,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成政治目标,是为了胜利,而不是为了满足某种对‘强者姿态’的虚荣想象。”

他目光如炬,扫过全场:

“何为 决定性 ?摧毁敌方重兵集团是决定性,瘫痪其指挥中枢是决定性,切断其后勤命脉是决定性,摧毁其战争意志同样是决定性!”

“非对称战术,正是为了以更小的代价,更高效地达成这些‘决定性’的目标。它追求的不是形式上的正面碰撞,而是实质上的胜负结果。”

“认为只有硬碰硬才是强大,这是一种非常古典,也非常危险的思维惰性。真正的强大,在于拥有多种选择的能力,在于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包括正面进攻在内的所有手段,以最适合的方式夺取胜利。”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

“至于你提到的‘无奈选择’……我想,上次推演中,贵方联军在拥有装备优势的情况下,进攻体系在48小时内被彻底瓦解,或许能提供一个更直观的答案——关于究竟是谁,在战术选择上陷入了‘无奈’。”

“噗嗤——”台下有学员忍不住笑出声来,又赶紧捂住嘴。

拉尔森的脸瞬间涨得通红,苏寒最后这句话,简直是当着所有人的面,把他及联军)最耻辱的伤疤又揭开来,还撒了一把盐!

他想反驳,却发现自己所有的论据在苏寒严密的逻辑和铁一般的事实推演结果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他张了张嘴,最终在周围异样的目光中,无比尴尬和羞愤地坐了下去,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威廉姆斯等人也低下了头,不敢与苏寒的目光接触。

经过拉尔森这“以身试法”的提问,课堂上的气氛彻底扭转。

原本一些存有疑虑或带着偏见的学员,此刻看向苏寒的目光中,多了真正的尊重和敬佩。

他们意识到,这位年轻的华夏教官,不仅拥有强大的实战能力,更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思维,其军事思想自成体系,难以撼动。

后续的提问变得正常而富有建设性。

学员们就战术细节、不同环境下的应用、与现代化装备的协同等问题踊跃发问,苏寒一一耐心解答,引经据典,并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讲座结束时,现场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这掌声,不再是出于礼貌,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

约翰逊少校走上前,与苏寒握了握手,虽然表情依旧严肃,但眼神中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服:

“苏寒少校,非常精彩的讲座。你的观点……很有启发性。期待你后续的课程。”

“谢谢约翰逊少校。”苏寒淡然回应。

学员们陆续离开教室,不少人离开前还特意向苏寒点头致意。

拉尔森那一伙人则灰溜溜地最早从后门溜走,生怕再多待一秒。

消息很快在西点校园内传开。

“那个华夏教官苏寒,第一堂课就把拉尔森他们辩得哑口无言!”

“他的课讲得真好,角度独特,案例丰富,比有些老教官的课有意思多了!”

“听说他直接用上次推演的例子打脸,拉尔森当时脸都绿了!”

“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看来这三个月有的学了。”

原本许多持观望甚至轻视态度的学员和教官,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的华夏访问教官。

然而,这番折服,并未能浇灭拉尔森等人心中的不甘与羞愤。

课后,拉尔森、威廉姆斯、泡菜国中尉金成珉、倭国松本健一郎几人聚集在拉尔森的宿舍,气氛压抑。

“该死!他居然敢在那么多人面前……让我们如此难堪!”金成珉狠狠一拳砸在桌子上,脸色铁青。

威廉姆斯叹了口气,有些颓然:“但他的论点确实很难反驳,逻辑严密,还有数据支撑……”

“那又如何?!”拉尔森猛地打断他,眼神阴鸷,“课堂上说得天花乱坠,不过是纸上谈兵!”

“真正的战术,是要在战场上见真章的!他那套轻步兵游击理论,听起来神乎其神,我就不信在实战演练中,能扛得住我们合成营的正面推进和立体侦察打击!”

松本健一郎缓缓开口,声音低沉:“拉尔森君说得对。理论终究需要实践检验。苏寒教官在课堂上占据了理论高地,但我们可以在训练场上找回场子。”

他的话让几人精神一振。

“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拉尔森眼中重新燃起斗志,“我们就向战术系和训练基地申请,组织一场连级规模的实兵对抗演练!主题就是——‘高技术合成营对轻步兵特战分队的清剿与反清剿’!”

他越说越兴奋:“我们扮演合成营,拥有装备和兵力优势。让他,苏寒,亲自指挥一支轻步兵特战分队,运用他课堂上讲的那套非对称战术来对抗我们!”

“我倒要看看,在真实的激光模拟交战系统下,他的那些‘心理博弈’和‘袭扰消耗’,能不能挡住我们的钢铁洪流!”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其他三人的赞同。

他们仿佛已经看到苏寒在演练中被他们的“绝对实力”碾压,灰头土脸认输的场景。

很快,一份由拉尔森牵头,多名四年级精英学员联名签署的演练申请,正式提交到了战术系和训练基地。

申请理由冠冕堂皇:“为深化对苏寒教官所授‘非对称战术’理论的理解,检验其在近似实战环境下的可行性与局限性,特申请组织此次针对性对抗演练。”

约翰逊少校收到申请后,眉头紧锁。

他当然明白拉尔森等人的真实意图,这分明是一场借题发挥的“复仇之战”。

他本可以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或“资源调配”为由驳回,但转念一想,这确实也是一次极好的教学观摩机会,能让学员们更直观地理解不同战术体系的碰撞。

他决定将申请提交给系主任和训练基地负责人共同裁定。

出乎约翰逊的意料,高层对此事颇为重视。

一方面,他们也想看看这位声名鹊起的华夏教官的实战指挥能力;

另一方面,这也符合西点鼓励竞争、贴近实战的训练理念。

经过简短讨论,申请竟然被批准了!

演练时间定在一周后,地点位于西点军校专属的战术训练基地,一片包含山地、丛林和部分模拟城镇的复杂地域。

当约翰逊少校将正式通知告知苏寒时,特意观察着他的反应。

“苏寒少校,这是拉尔森等学员提出的演练申请,已经获得批准。你将作为蓝军指挥官,指挥一个加强排的轻步兵分队,约40人,由其他年级自愿报名及部分教官扮演.”

“对抗拉尔森指挥的红军一个机械化步兵连,加强,约120人,配备步战车、坦克排及陆航支援。演练想定红军清剿,蓝军游击抵抗。你有什么意见吗?”

苏寒接过通知,快速浏览了一遍,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仿佛早已预料。

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着约翰逊:“我没有意见。这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教学机会。”

他的镇定让约翰逊少校再次感到惊讶。“你需要时间熟悉地形和你的部队吗?演练规则是……”

“规则我了解了。”苏寒打断道,语气中带着自信,“一周时间,足够了。”

---

对抗演练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了整个西点。

“听说了吗?拉尔森他们要跟那个华夏教官苏寒真刀真枪地干一场了!”

“兵力对比三比一,还有装备代差!苏寒教官这次压力大了!”

“他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正好看看实战怎么样!”

“拉尔森他们明显是憋着劲要报仇啊,肯定不会留手。”

“我看悬,装备差距太大了,轻步兵怎么跟装甲部队打?”

舆论几乎一边倒地看好拉尔森率领的红军。

毕竟,在大多数人看来,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技巧都是徒劳。

拉尔森一方更是信心爆棚。

他们拿到了演练地域的详细地图和蓝军兵力配置,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作战计划。

他们的战术核心简单而粗暴:利用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和防护力,沿主要通道快速推进,占领关键节点;

同时利用无人机和前沿观察所构建侦察网,一旦发现蓝军踪迹,立即召唤炮兵和陆航火力进行覆盖打击;

步兵则负责清剿顽固据点和保护侧翼。

他们力求以泰山压顶之势,在最短时间内将苏寒的“游击队”碾碎。

“在绝对的火力面前,他的那些小把戏无处遁形!”拉尔森在战前部署会上意气风发。

与此同时,苏寒则显得异常低调。

他带着他那只由志愿者组成的“杂牌军”,包括一些对非对称战术感兴趣的低年级学员和几位充当顾问的教官,进入了演练地域进行实地勘察。

他一反常规,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在传统的防御阵地上,而是带着队员们反复穿行于密林、峡谷、溪流以及废弃的模拟建筑之间。

他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手抚摸岩石和树木,用仪器测量风向、湿度和可能的电磁干扰区域。

他关注的不是哪里适合固守,而是哪里适合隐蔽、伏击、迂回,以及哪里是对方重型装备的障碍区。

他根据队员的特点进行了编组,强调了小群多路、独立作战、分散配置的原则。

他亲自讲解了如何利用环境伪装,如何设置诡雷和陷阱,如何建立简易观察所和通讯节点,甚至如何利用地形制造“鬼影”迷惑对手。

他的讲解细致入微,仿佛对这片土地的每一寸都了如指掌。

“记住,我们的优势在于‘隐’和‘变’。”

苏寒对围拢在身边的队员们说道,“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我们的目标是他们的指挥体系、后勤节点和关键装备。就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就像附骨之疽,挥之不去。”

他的冷静和自信感染了这些原本有些忐忑的队员们。

他们开始相信,这位年轻的华夏教官,或许真的能带领他们创造奇迹。

演练前夜,双方厉兵秣马,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硝烟味。

拉尔森一方志在必得,苏寒一方则暗藏机锋。

一场围绕课堂理论展开的实战检验,即将拉开序幕。